快捷導航
2011年,李彥宏在他的演講《中國互聯網創業的三個新機會》中,首次帶出了互聯網思維這個概念。沒過多久,這簡簡單單的五個字便開始席卷各行各業,尤其對引發了多數已經處在發展瓶頸中的傳統行業的新思考。是否,他們也應該去和互聯網相結合,探求一條新的出路來?隨后,“互聯網+”概念的再次提出,很快便給出了答案:順互聯網者昌,逆互聯網者亡。 那么,在互聯網時代下,傳統特色明顯的公益行業又將如何變革?與互聯網做一次跨時代的結合,又是否可以擺脫長時間以來不溫不火的狀態,重獲一次新生呢? 十八屆三種全會做出了從社會建設等多個方面對工藝事業發展提出頂層設計后,很多人認為是公益事業的春天來了。但經過兩年來的發展,我們不難發現,公益事業依然存在著這樣那樣的問題,如公益活動傳播能力不強、組織管理義工不力、組織和活動的透明度不高、眾籌能力差、公益工作的效率低下等。由于各種瓶頸問題的制約,不少公益活動越來越難以開展,甚至有些活動還為開展便因為種種問題早夭在了搖籃里。 2014年,一群來自互聯網行業各個崗位上的公益人自發組建了一支團隊,取名北京益盟科技,從此開啟了互聯網時代下關于公益事業的探索之路。他們討論著互聯網思維給各行各業帶來的巨大影響,分析著“互聯網+”概念后面添加公益的可行性,幾經頭腦風暴,他們于2014年年初建立了新公益網。 在新公益網上,他們為越來越多的社會公益組織免費建立了屬于自己的益站,讓他們的活動咨詢以及其他公益信息都能在第一時間上傳到網站上,傳播活動的同時,也極大地提高了自身的透明度。 2014年下半年,他們又在國內首次推出了一款專門為社會公益組織制作H5的神器——益起。益起將公益活動的信息發布到H5上,并迅速分享到微信朋友圈、微信群、QQ群、QQ空間、新浪微博等多家擁有海量活躍用戶的平臺上,最大化最高效地傳播了公益活動。
2015年,隨著智能手機日漸普及,APP漸漸成為了時代的新寵兒。手機APP的大熱,讓這支團隊又開始思考著能否為各大公益組織制作一款專門的APP呢?于是,他們大膽地提出了51益APP工場的概念,在51益APP工場里創建出一系列的功能,便商店里的貨物一樣一件件地單獨列出來,供社會公益組織自主選擇,就像放入自己的購物車一樣,選擇完畢后,便可以生成一款為社會公益組織量身定制的APP。在APP上,社會公益組織可以發起公益活動、招募義工、發布公益資訊等,義工則可以下載該組織的APP進行活動的報名以及參加等。
在波濤洶涌的大海上,當風浪來臨時,弄潮的沖浪者會迎面而上,逆著海浪的方向上下滑行。然而,在互聯網時代到來的時候,逆著互聯網發展,卻只能是閉門造車,閉關鎖國,不是世外是何年,最終也只能慢慢地被時代所淘汰。與互聯網結合,公益事業的春天,還是值得所有公益人期待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