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導航
百分之九十八能源靠進口 臺灣:全球最貴核電站被封存 ◎林吉洋 (發自臺北)
2013年,臺灣的一次主題為“核廢料太危險”的反核游行。 7月1日,臺灣第四核電站還沒啟用就迎來為期3年的封存。每當臺灣地區舉行大型選舉,核政策就成為選戰的重要議題之一。日本福島核事故后,“連日本的技術能力都無法保證安全,同樣地處海島的臺灣真的適合發展核電嗎”的聲音,更是引發不少臺灣民眾的質疑。核電到底是臺灣經濟重現活力的能源寶庫,還是一個短視近利的錯誤選擇?
以核能為動力的日本卡通形象“鐵臂阿童木”,是臺灣人對核能最早、最普遍的集體記憶。 有錢缺電 大上核電 臺灣1960~1980年出生的一輩人當中,有很大一部分人對日本卡通形象“原子小金剛”(大陸譯為“鐵臂阿童木”)印象深刻:威力無窮的核動力引擎提供源源不絕的能量,強大的力量加上先進的科學技術,讓小金剛擁有無可比擬的超能力,并以此維護世界和平、捍衛人類的家園。這是臺灣人對核能最早、最普遍的集體記憶。 核能也曾經被臺灣運用在軍事上,臺灣曾在20世紀七八十年代兩次秘密發展核武器,都因為國際干預而終止。臺灣地狹人稠,缺少能源資源,超過九成的能源依賴進口,于是,能夠快速取得巨大能量的核電技術被寄予厚望。 20世紀60年代末,臺灣經濟進入起飛階段,一連串大型高耗能、高污染、炸山造路的項目上馬,包括南北高速公路、北回鐵路、桃園國際機場、鐵路電氣化、高雄造船廠以及核電站等,被稱為臺灣“十大建設”。有了經濟實力,電力需求隨之陡增。 另一方面,20世紀70年代初,第一次石油危機爆發,能源嚴重依賴進口的臺灣在經濟上受到巨大沖擊。為了確保經濟快節奏發展中的能源供應,核能被當局規劃為臺灣長期的能源選擇。1971年底,臺灣電力公司(下簡稱“臺電公司”)所屬的臺灣第一核電站(簡稱“核一”),在新北市石門峽谷開工,兩臺63.6萬千瓦的核電機組,分別于1978年12月和1979年7月開始商業運營;1974年9月,第二核電站(簡稱“核二”)在新北市萬里鄉沿海地區開工,配有兩臺98.5萬千瓦的核電機組;同年開工的還有坐落于臺南屏東縣、裝有兩臺95.1萬千瓦機組的第三核電站(簡稱“核三”)。 到了1985年,整個臺灣省共有6臺核電機組并網發電。其中“核一”“核二”機組采用的是美國奇異公司的沸水式反應堆,“核三”采用美國西屋公司的壓水式反應堆。
臺灣歷年發電量及其組成示意圖 來源:臺灣“經濟部”
“核四”:全球最貴核電站 1980年5月,臺灣當局核定在新北市貢寮鄉龍門地區興建第四核電站(簡稱“核四”),包括兩座各135萬千瓦機組。然而隨著信息的透明化、公眾環保和安全意識增強,再加上國外核事故的陰影,“核四”可謂命運多舛: 臺灣1983年開始針對建“核四”進行征地工作,但來自反核陣營的阻力越來越大,相關的可行性研究報告與環評報告,直到1991年才通過。次年,臺灣當局正式批準恢復“核四”工程建設,但緊接著又在“立法院”中遭到在野勢力的激烈反對。又拉鋸了8年——1999年3月工程建設審批許可程序才全部完成,總算開始動工了。 不料2000年民進黨上臺后,“行政院”于當年10月突然宣布停建“核四”,由此引發了朝野尖銳對抗,同時金融市場巨震,企業不滿,被稱為“核四風暴”。民進黨由于當時在“立法院”席位處于劣勢,最終被迫向挺核一方妥協。2001年2月,民進黨籍“行政院長”張俊雄與國民黨籍“立法院長”王金平,共同簽署了“核四”復工協議。 然而,對安全性要求極高的核電站建設,可經不起這么反反復復、一拖再拖地折騰,一方面停建違約需支付美方設備提供商與工程設計商等巨額補償費用;另一方面,工程突然中斷而產生的不確定性,使后續建設必須花更多的時間與資金去彌補。由于接連發生與承包商的糾紛、勞工不足等干擾,“核四”工程實際上一直處于半停工狀態,直到2008年國民黨重新執政后才有所改觀。如此折騰使“核四”的建設經費在2004、2006、2009年3次加碼,每臺機組的平均造價高達37.5億美元,而前3座核電廠的總建設費用還不到50億美元?!昂怂摹背闪巳虺杀咀罡叩暮穗娬?。 就在前些天的2015年7月1日,總共耗費2838億元新臺幣(約合人民幣566.7億元)、歷經36年規劃、興建、停建過程終于完工的“核四”,被正式封存,并仍將在3年封存期內支付34億元新臺幣(約合人民幣6.8億元)的維護費用。臺電管理人員認為,“核四”封存并不代表放棄,未來仍會等待公投機會啟封運轉。
2013年臺灣核能、燃煤和燃氣發電成本比較
臺灣98%的能源靠進口 臺灣地區發展核電的好處是顯而易見的。首先臺灣幾乎沒有自產能源,進口能源比例自1996年來始終高居98%左右,能源價格也必然要受國際價格波動的影響。發展核電,有助于降低能源對外依存度,從而改變臺灣能源的被動局面。 國際能源署的數據顯示,2013年,臺灣地區的民用電價為每度電2.86元新臺幣(約合人民幣0.57元),在世界范圍內都算是便宜的。從發電成本上看,最貴的是太陽能發電,其次是燃氣發電和風力發電,接著是燃煤發電和水力發電,而核能發電是成本最低的。根據2011年的數據,臺灣的3座核電站裝機容量占全省12.4%,而實際發電量份額卻達到19%。這個數據表明,臺電公司出于成本控制,更喜歡用便宜的核電,對其他發電方式則不出全力。居民也因此享受著便宜的電價。一旦停用核能,臺灣地區也會像日本、德國一樣,走上電價上漲、百姓買單之路。 環境排放友好也是核電的好處之一。大陸華僑大學經濟與金融學院副教授胡石清指出,2010年,臺灣有400億度電來自核能,相當于減排了3000萬噸二氧化碳。
建設中的臺灣第四核電站 臺反核陣營五主張 當然,出于對安全性的擔憂,臺灣反核陣營的力量也很強大。 2005年,反核運動走入社區,通過巡回播放《貢寮你好嗎》反核紀錄片的方式,傳播反核理念,同時與國際反核力量互動。到了2011年,日本福島核事故給地理條件相似的臺灣帶來更大的觸動。民間踴躍捐款援助日本的同時,環保組織也借機重整反核運動,學者、醫界聯盟、婦女與消費合作組織、學生、中小學教師、明星藝人等社會群體,構成了廣泛而強大的反核輿論壓力。 從那之后,反核陣營通過小型讀書會、座談會、演講會,關注臺灣核電發展與福島核事故的進展,使反核力量跨出“鄰避運動”的格局,成為社會普遍討論的價值選擇課題。反核陣營每年3月都會在臺北、臺中、臺南3地舉辦游行活動。他們的主張有以下幾點。 核電不適合地狹人稠的臺灣。美國《華爾街日報》在福島核事故后評估,臺灣的4座核電站由于處在臺風、地震等自然災害高發地帶,被歸為“最危險”的核電站。國際風險評估專家與學者都曾指出,全球23座高自然災害風險的核電站中,臺灣的4座核電站無一缺席。一旦災害發生,人口稠密的臺北將無法緊急應變。
達悟族人將一個個象征“核廢料鐵桶”的道具拋入大海,以表達遠離核廢料的訴求。
“核四”背后涉及臺灣官僚、電力集團及美國企業復雜利益鏈。也有部分人“反核是為了反威權”,他們認為,在威權政府體制下,技術官僚與電力集團都是為威權政府服務,臺電公司享受著政府特許的龐大壟斷利益。臺灣民營企業領袖王永慶也反對興建“核四”,理由是政府壟斷的電力供應毫無效率可言,電力事業應該市場化,讓民企參與經營,形成多元化商業模式。 土地面積小,核廢料儲存成問題。公眾發現,大量核廢料被存放在臺灣東南方的蘭嶼島上。蘭嶼擁有臺灣唯一以海洋文化為主的達悟族原住民,人口約5000人,是連結臺灣與南島諸民族的文化紐帶。1982年,臺電公司以開發罐頭工廠的名義,暗中在蘭嶼島上建設核廢料處置場。這年5月,來自“核一”的首批288桶核廢料被運往蘭嶼島的龍門港。過了很多年,當地人才發現這些所謂的“罐頭”其實是核廢料儲存罐。1996年4月27日,達悟族人分別以漁船包圍、沉石封港的方式,堅決抵抗核廢料運抵蘭嶼。更令人擔憂的是,處置場有將近10萬桶核廢料的儲存罐因為海島氣候的侵蝕,已經出現銹蝕破損,至今沒有解決。這個事件被認為違背聯合國《原住民權利宣言》。 用電需求被高估。不少民眾指出,電力集團高估了用電需求的增長。按臺電的說法,如不興建“核四”,臺灣必須面臨限電危機。但從1992年至今,臺灣并沒有因此限過電。隨著社會環保意識抬頭、產業轉型或外移,臺灣用電需求的增長并沒像臺電公司預計得那么多。反核團體認為,發展可再生能源、提高能源效率才是正道。 品質不夠,失信于人?!昂怂摹钡慕ㄔO分別向美國奇異公司、日本東芝公司、日立公司采購了不同技術規格的設備,臺電集團負責不同系統之間的統籌整合。復雜的采購分包程序,使得“核四”的工程品質與維護工作飽受詬病,光是2010年被媒體揭露的意外事故與系統錯誤就出現十多次。對此,臺灣主導核能技術發展與監督的原子能委員會曾經多次提出批評?!昂怂摹痹镜脑O計商美國奇異公司警告:臺電公司自行變更相關材料與施工規范,如果導致安全可靠性出問題,須由臺電負責。
臺灣蘭嶼核廢料處置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