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風勞動爭議服務部(下簡稱“春風”)成立于2005年,是一家致力于提高外來務工人員生存能力的NGO。發起人張治儒原本只是一名珠三角普通務工人員,因在工廠受傷,開始艱難訴訟。在當時的深圳,持證律師收費很高,而且勞務糾紛案件很難在一年內得到解決,漫長的訴訟歷程把一名工傷工人磨煉成出色的勞工法律專家。他接觸并認識了大量工友,他們都不懂法,難以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而自身案件的勝訴則增長了張治儒代理勞務訴訟的經驗和信心。為此,他創辦了春風,專門代理珠三角地區打工工友的勞動維權案件。

為打工者爭取權益

       春風成立之初,遵循傳統的NGO模式,免費為外來務工人員提供法律代理服務,但舉步維艱,資金鏈極為緊張。最困難的時候,張治儒不得不從銀行貸款甚至拿出妻子的工資來填補漏洞。為改善財務狀況,春風改變了起初單純的免費服務模式,發展出免費服務與有償服務相結合的業務模式。直到今天,有償代理依然是春風最重要的業務,占到春風法律服務中的30%。

       后來,春風逐漸獲得一些社會資助,于是從2006年開始進入法律培訓領域。張治儒從自身經驗開始,通過與工友深入溝通,編寫了一本勞工維權的小冊子。每個工友只要參與四次培訓,即可掌握自我維權的基本能力。這一業務發展起來后,春風于2007年10月拿到了美國基金會的資助,于是該培訓業務成為春風最穩定的一項業務。

       春風將自身業務概括為四個方向,分別是法律代理、法律培訓、工傷探訪和文化活動。工傷探訪,是前往社保定點工傷醫院探訪工傷病人,宣傳法律知識;文化活動,即針對外來務工人員組織各種文化娛樂活動,比如看電影、外出游玩、演講比賽等。這兩方面的業務可視為春風為發展、鞏固工友關系而進行的公關工作。

       除此之外,春風還積極參與立法游說,曾成功組織、倡導廢除勞動仲裁收費,現在正積極倡導廢除勞務派遣。自成立至今,春風服務了1200多名外來務工人員,每年運營成本在30萬人民幣左右。業務繁忙的時候,登記服務的志愿者有90多名,但機構的常務工作人員依然只有3名,其中包括發起人兼職財務的妻子。


春風經常舉辦各種培訓和宣傳,培養打工者的維權意識

春風成長的環境

       作為一家維護勞務工權益的NGO,春風必然離不開與政府的互動、聯系乃至博弈。春風的前身名為“打工者聯合會”,但被當時的民政部門稱之為“第二工會”,既包含了對他們工作的肯定,也暗指他們不正規,有仿冒之嫌。為此張治儒曾給時任深圳市市長寫信反映情況,春風最后還是以工商企業的身份注冊,在社會上開展活動。但春風和政府之間的關系,卻一波三折,隨著中國經濟社會形勢的變化而變化。

       第一階段正當珠三角經濟起飛之時。1996年周立太在珠三角地區發起第一例工傷訴訟,標志著以公民身份為打工者提供法律代理服務的NGO模式的誕生。但這種模式一直不為政府部門接受,周立太也在2001年被法院認定為長期非法執業,責令立即停止。春風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艱難成立,面臨著無法取得民非資格又在經濟上無法維系的困難處境,艱難地維持著。

       第二階段是隨著中國經濟切入全球生產鏈條中,勞動糾紛日增,類似春風的勞工機構如雨后春筍涌現出來。政府確實感受到,春風這樣的勞工機構實際上承擔了大部分政府和工會應該承擔的角色和工作,在對社會矛盾的梳理方面做出了它們獨特的貢獻。

       第三階段發端于2008年開始的次貸危機,當時中國出口疲軟,直接危及以出口為導向的珠三角地區。2009年春風和稅務局發生稅務糾紛,2010年未獲工商年檢通過,春風試圖擴張到珠三角其他地區的嘗試屢屢被打斷。

       春風2009年、2010年、2011年三次嘗試將業務擴展到東莞,但都在兩三個月后鎩羽而歸,每次房東都寧愿賠付定金也要收回辦公場地。因為整個大環境的惡化,外來務工人員在深圳的生活狀況也出現了惡化的趨勢。張治儒感到以往在訴訟體系里可以利用的資源和空間正迅速萎縮。
在起伏未定的大環境下,篳路藍縷的NGO更難彼此呼應發展出緊密的伙伴關系。直至現在,春風與其他勞工組織間仍未發展出密切的合作關系或項目,彼此仍以原子化的形態在各自領域內默默耕耘。春風也只能竭盡全力發掘自身資源,在夾縫里求生存。細究春風在發展中的策略,有一點最為醒目——它發展出的混合模式,也讓它在NGO業界備受爭議。

混合模式

       在春風業務模式中,春風將有代理服務需求的來訪者分為兩類。對有嚴重工傷的、月收入在最低工資以下的、未成年的三類工友,春風提供免費的法律代理服務。對有正常工資收入且有一定付款能力的工友,春風則為其聘請律師,并從案件代理費用中抽取一定份額(5%~30%)的提成。

       為降低工友的支付壓力,春風限定代理費用不能高于2個月的深圳市最低工資,也就是3000元,遠遠低于深圳市律師行業平均收費5000元的行價。作為對承辦律師低收費的補償,春風承擔了案件的文書寫作和大部分行政事務,律師只需出庭三次。

       然而,即使加上收費代理服務的營收,春風仍有資金缺口,于是春風將辦公地辟出一角,為小區居民提供復印和電話業務。從這些微薄的收費服務中,可以看到一草根機構為求生存而做出的努力。

       在西方學界,混合模式是指將非營利模式和營利模式結合到一個社會企業或NGO里的模式。細究起來,混合模式中又可以劃分為幾種,有進行商業活動的NGO,還有雖致力社會公益卻依然贏利分紅的商業機構,以及種種處于兩者之間的變種等等。

       近年來,混合模式已成為美國NGO發展相當重要的一個方向。春風所呈現出來的混合模式,主要是在同一個業務平臺上,整合公益業務和收費業務等不同性質的服務,以源自付費客戶的收入來補貼那些“免費”的客戶。雖然對不同的客戶群提供不同的服務模式,但整個機構僅僅從事一項核心的業務,對春風而言,其核心服務就是法律咨詢。

       國內業界對春風發展出的模式頗有爭議,認為收費服務偏離了NGO服務的初衷,為弱勢群體提供服務的NGO不應該收費,起碼不應該收取中間提成費。春風的收費模式挑戰了人們“公益不應收費,收費即不公益”的傳統思維。

※ 本文源自公益時報,據社會資源研究所素材而來,原文請點擊本行文字,轉載敬請注明作者及出處。